今天(阴历11月24日)是电影艺术家、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录音师隋锡忠先生诞辰100周年。 隋锡忠先生1921年出生在吉林永吉,1940年毕业于吉林工科学校,1942年与电影先驱吕宪昌、李光惠等一同毕业于“满映”,并在录音科担任录音助理,1945年加入东北电影公司并随之迁往兴山,参与创建了人民电影兴山基地。1949年东影迁回长春,于1955年正式更名为“长春电影制片厂”,这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,堪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。先生亲历了“满映” ,东影,长影的历史变迁,是新中国为数不多的第一代电影录音师。
隋锡忠先生的主要电影作品有:《光芒万丈》、《内蒙古人民的胜利》(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并在国际电影节获奖)、《六号门》(获文化部三等奖)、《英雄司机》、《怒海轻骑》、《新局长到来之前》、《不拘小节的人》、中苏合拍《风从东方来》等30多部故事片;苏联的《俄罗斯航天之父》、《天职》、罗马尼亚的《最后冬天》、朝鲜的《空中舞台》等30多部译制片;以及科教片50余部。1962—1969年期间一直在长影担任电影录音师兼录音车间主任。1970年下农村3年,1974年,因“样板戏”急需舞台扩声专业人员,先生被文化部选调到中央五•七艺术大学电影学校录音系任教,担负起为“样板戏”培养舞台扩声人员的重任。1978年调入北京电影学院,担任文革后首届(78级)电影录音艺术专业的筹建和教学工作,隋锡忠先生凭借他多年从事电影录音工作的丰富经验和胆识,带领师生们就地取材,自行设计施工,建成了电影学院自己的录音棚,为培养学生在录音教学上发挥了巨大作用。《田野》、《小院》、《结婚》、《我们正年轻》等(78级)学生作业,以及青影厂出品的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影片《樱》、《沙鸥》、《邻居》、《湘女萧萧》、《青春祭》等都是在这个棚录制完成。期间,先生还担任《樱》和《竹》两部电影的录音工作。
隋锡忠先生一生从事电影和电影教育工作,在我国电影录音界堪称鼻祖级的技术先驱,不仅创作了很多经典电影作品,还培养出许多优秀的电影录音师,包括为朝鲜、越南、阿尔巴尼亚等多个国家培养了十多名录音人才,可谓桃李满天下。他们都是电影战线上的主力军,有许多学生和弟子多次荣获金鸡奖及国内外各大奖项,他们代表着中国电影录音事业的发展和未来。
据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老师王俊之回忆:“那个时候没有隋老师带领我们系的课程建设,特别是艺术方面的教学工作,录音系就不会有这么顺利的发展。隋老师不仅给学生教创作,还会帮助系里培养老师的创作。”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隋锡忠先生的弟子张瑞坤老师,凭借《沙鸥》和《鸳鸯楼》先后获得过金鸡奖和金鸡奖提名。
隋锡忠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人,所培养的(78级)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,正是当代中国电影界最为醒目的一个创作群体——第五代电影人。他们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成就了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。其中,张艺谋的御用录音师陶经如今被誉为“中国第一录音师”,并获得过无数国内国际大奖;现已是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主任的黄英侠教授,继续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电影人的重任。
隋锡忠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电影艺术家,凭着对电影事业的执着和热爱,刻苦钻研,不断探索,对待工作兢兢业业,一丝不苟,为了学习和了解国外最新电影技术和电影动态而苦学日语和英语,在电影创作和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。先生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电影工作中,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、世界电影家协会、中国电子协会会员。虽然已于1981年离休,但他依然坚守着他所热爱的事业,除了讲课和学术交流,还翻译、编著出版了《电影的声音创作与录音工艺》、《电影剪辑基础》、《舞台扩声与音响艺术》、《舞台灯光使用技巧》、《家庭音响与家庭影院》等各类专业书籍。
2003年9月24日,隋锡忠先生离世,享年82岁。百年时光转瞬即逝,但先生匠心雕琢的作品永在,传承的文化精神永存。先生身上所展现的对艺术的执着与奉献精神,仍然感染着电影人,也会激励着新一代电影人继续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创新而奋斗。